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报道

倪光南:联想集团第三次转型?

       联想集团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战略转型,成功与否,时至今日业界也并无定论。那么,这一次的联想第三次转型会是什么呢?

  从4月上旬开始,关于联想集团转型的所谓内部会议消息就以新闻报道方式出现在网络上,据称联想的目标是与苹果和三星抗衡。不过,一个月过去了,联想集团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具体的转型方案。

  截至记者发稿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也没有给出向何处转型,如何转型的明确回答。

  “估计又是联想集团的营销手段,要么就是公司内部高层给中下层管理和销售人员提气的激励口号。”刘冬,中关村一位IT业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评论道,“苹果公司经营的是生态系统,赚的是硬件的钱;三星电子在硬件领域是全产业链布局;联想集团就是一家品牌分销商。”

  曾德明,一家位于硅谷的集成电路公司CTO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评论道,“经营品牌的公司和技术创新型公司是两个圈子,在美国有两家中国公司被视为技术上的威胁或者麻烦。华为是其中之一,另一家是中芯国际,这两家公司都不是中国国有资本控股,但在硅谷却总被与中国政府等同起来。IBM公司当年出售PC业务给联想,其实和早年摩托罗拉退出电视机行业差不多,都是即将淘汰的夕阳产业。”

  “PC业的行业惯例是到年底Intel公司会给下游的品牌类企业销售返点,台湾的宏碁和华硕全靠这些返点才有利润,联想集团应该也差不多。富士康据说有100万员工,但一年的利润可能和硅谷一家百人规模经营的公司差不多。其实台湾产业界从80年代就知道,做代工其实是没有正常利润的,赢利模式其实是占压零部件供应商资金所获得的金融收益。”曾德明认为,站在产业上游对下游产业看得透彻和清晰。

  从2012年的经营状况看,在中国被视为技术创新标杆的华为技术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不到5%,这与产业链上游通常不低于40—50%,正常应在70—80%的销售利润率的美国集成电路行业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毫无疑问,联想集团眼下的尴尬也正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真实写照。其实,作为中国最有品牌知名度之一的联想集团历史上也曾有过两次转型的努力和尝试。不过,在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崩溃后,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一家名为FM365的门户网站。联想集团在第二次多元化失败后,将经营方向收缩到PC业务。

  “联想集团早就缺少了创新的基因。其实,联想和华为在1994年同时拿到程控交换机入网证时,联想的公司规模已比华为大上1-2个数量级,从这样差距很大的起点开始,华为逐步赶上和超过了联想,实属不易。”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但更糟糕的是,联想集团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所面临的由第三世界国家用户构成的生态系统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土壤。

  “诺基亚曾经被认为是打不败的手机行业王者,却没想到两三年就衰落到今天的地步,传统的手机是被智能手机替代。但PC和通信行业毕竟还不一样,至少在第三世界国家,PC依然被视为奢侈品,联想还有生存的市场范围。其实宏碁的施振荣早已经预测过,美国公司会因受不了利润过低而最后退出PC行业。”曾德明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