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包政策 >> 政策资讯

合肥高新区发展理念深刻转变 开放创新谱新篇

       自2008年以来,合肥高新区建区发展速度加快,至目前是高新区发展最快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带领全区人民,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抢抓机遇,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跃升至第12位。

  
        发展理念深刻转变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责权清晰、考核明确、运转协调、效率第一的管理体制;坚持创新开放的理念,注重产业的整合与集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统一,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实现了园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五年预计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6.3亿元,年均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2761.7亿元,年均增长28.2%;实现工业增加值737.2亿元,年均增长2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2.2亿元,年均增长24.9%。实现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48.02亿元,年均增长19%;完成招商引资524.1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五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了格力、美的、大陆轮胎、长安、晶澳、美国3M等重大项目,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了支持企业上市、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区内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109家,超百亿元企业增至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频节能技术引领家电产业高端升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格力公司在高新区累计总投资达56.3亿元,三洋公司新建年产400万台节能电冰箱项目一期竣工,格力商用空调、美的中央空调建成投产,家电产量占全市家电四大件产量的半壁江山。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扩张升级,长安集团30万辆微车改造项目;公共安全产业确立了全国领先地位,与电子科技集团38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启动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全产业链推进,阳光电源入选“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和“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晶澳太阳能、美国3M、中建材等一批龙头企业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聚集,区内企业增至305家,《黑脸大包公》等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全力建设联通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全省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中心,合肥创新平台一期55万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全省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和高新区展厅建成开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微电子测试平台、动漫渲染平台、软件评测中心、家电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和中国技术成果交易所、深交所等高水平中介机构入驻,国家家电质量检测中心快速建设;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05多家,入驻率90%,孵化基地二期7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将于2014年3月全面建成。量子通信、腾讯、美国思科等知名企业入驻,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功获批。

  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与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与中科大、合工大、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技38所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家电工程研究院等实体性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力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融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业培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建设。区内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基地增至14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8个。海外留学人员创业项目获得立项16个。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2011年专利授权量1850件,增长167%,工大高科荣膺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和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高新技术企业301家,占全市的50%以上。国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3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5家(全省6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突破1万件,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200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8.8亿元。

  强化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孵化服务前伸、后延、深度拓展,区内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近1000家,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毕业企业300多家。

  强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培育上市企业14家,累计募集资金96.47亿元;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国安、高科、兴皖等4只总额13.2亿元;常年在区内活动的风投公司20多家;担保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启动专利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试点和新三板试点工作,形成了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

  加强人才服务,弘扬创新文化。高新区制定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引进海归创业团队36个,支持项目资金达1.05亿元。坚持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四创电子等13家企业引进外国专家48名,占全市的52%,企业院士9人。在企业中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大气创业、高端发展”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培训。高新创业园为在孵企业举办市场营销、项目申报、人力资源等培训100多期,受训5000余人次。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城市面貌深刻变化

  五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形成了“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即以王咀湖、柏堰湖为核心的研发、孵化、商住、办公综合服务区,以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为两翼的产业区)和多层次规划体系,加速推进创新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和南岗科技园建设,发展空间迅速扩大,增至1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3.76亿元。新增新建创新大道、长宁大道、望江西路西延段等市政道路108.59公里,合芜蚌试验区核心区主干路网体系形成,示范区、合作区、建成区的交通全线贯通。新建10万吨/日的供水加压泵站1座,新建供水管道88.1公里,供水能力由6万吨/日增至16万吨/日;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公用变电站5座(含企业自管2座)、35kV变电站11座、10kV公用开闭所9座、建设污水管道114.57公里,供热管道更换6.4公里(新建1公里),天然气管道49.85公里,新增供电线路179公里(含企业自管121公里),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来,高新区始终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让全区老百姓在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08年以来建成、在建的拆迁恢复点项目共14个,总建筑面积301.6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56278人;建设廉租房1916套(建成892套,在建1024套),约占全市总量的29%;建设公租房18121套(建成8912套,在建9209套),约占全市总量的24%。新建各类幼儿园、学校增至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至4家,引进了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医院、合肥七中、中加国际学校、体育活动中心、祥源城市综合体、新华&华纺商业综合体、东航安徽总部、长安汽车综合体、香港志荣酒店、富绅五星级酒店等公共服务和现代服务业项目24个,总投资293.5亿元,为产业发展、人才聚集和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配套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0.54%,完成村村通水泥路70公里。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水平,重点排污企业达标率、危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新增公共绿地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园区绿地率达42.4%,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达18.36平方米。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创建平安高新,园区和谐稳定,连续九年没有发生命案。

  当前,高新区正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勇破难题,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聚焦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心无旁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聚焦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的双跨越,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到2015年实现GDP700亿元(集中新建区,下同),工业产值2000亿元,在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跻身全国十强高新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科技新城,为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