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包政策 >> 政策资讯

苏州工业园区转向“全球竞争力科技城”

   每年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金鸡湖双百人才”大会,都会对新评出的456名领军人才进行表彰。数据显示,“双百计划”实施三年来,园区科技领军、海外高层次领军、高端服务业领军等人才申报数量以年均50%的速度飙升。

 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规模促进人才集聚,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生动写照。园区成立18年来,以占全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两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王翔表示,园区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打造苏南高端产业、高端商务、高端人才的首选之地,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

 12月12日,位于苏州园区生物纳米园的信达生物制药,经过省市各级领导专家长达7个月的考核成功获评“江苏省创新团队”。这支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俞德超领衔的团队,成为园区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国际高水平团队。

 生物纳米,是园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而信达所在的生物纳米园,就是园区发展生物科技、纳米技术这两大新兴产业的创新科技载体。园内按照区域功能分划为项目孵化区、加速器区、产业化区、行政办公区与生活配套区,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院也落户于园内。

 作为苏州转型发展和开发开放的先行军,早在2006年园区就提出了“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2010年,又升级为“九大行动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建设),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转型。

 在这一正确思路的引导下,园区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2011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06.4亿元,增长3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2%,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同时,园区注重科技创新性经济的培育与引进,突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目前,园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4.6%,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集约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据统计,园区万元GDP能耗为0.307吨标准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3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

 提到苏州工业园区,人们想到的可能都是创新、研发、制造等词汇,但令人惊讶的是,园区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国内首个、目前唯一的“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其中金鸡湖景区便是集中展示和核心区。

    初冬时节,记者乘坐游轮夜游金鸡湖。当夜色渐渐暗下来,金鸡湖中的玲珑岛和桃花岛灯火璀璨,犹如两颗珍珠点缀湖中央。而湖南面的李公堤,彩带般俯卧在湖面上。在湖的东、西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愈加气势恢宏,让人领略到岸上看不到的美丽风景。

 如今,随着园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建设,环金鸡湖区域已跃升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商务旅游由此成为园区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在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的指引下,园区不断加快建设综合商务城,促进城市繁荣。城市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了智能公交、数字城管、智慧环保、国科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全省首个“两化融合示范区”。

 得益于城市环境日益优化,园区服务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35.7%。目前,园区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443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6家,集聚度全省最高。

 由此也催生了园区庞大的服务外包产业。去年园区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17.8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12亿美元,占全市60%左右,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十强园区”。

 在苏州国科数据中心,记者见到了规模惊人的数据阵列。这里为众多高科技企业、政府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提供国际一流的机房环境、IT资源租赁、各类综合数据服务和IT外包服务。作为亚洲第一家顺利通过国际Tier IV等级标准的数据中心,国科数据用实力赢得了IBM、HP等国际高端客户的信赖。今年5月,IBM便把管理服务中心安在了这里。

 没有围墙的开放式校园,宿舍、安保等完全社会化运营,学校专注于教学,300多名教师70%是外籍,学校完全纯英文教学,甚至负责联络媒体的不叫宣传部而称之为品牌与市场部……在这所有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混血”高校中,处处显示着与国内传统大学的不同。

 “我们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当时只招到160多人。之后,逐渐从第二年的500多人、第三年的700多人增至现在的2200人,目前在校学生有7500人。今年我们更是创造了一个宿舍四名女生,三人被剑桥大学录取,一人去帝国理工大学读研的奇迹。”12月15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会议室,副校长杨民助用PPT向记者展示了西浦这几年的变化。

 人才,已经成为决定经济转型速度快慢的重要因子。近年来,园区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招校引研成效显著。除了西交利物浦,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集聚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规模超7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

 园区不仅专门设立了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还从创业扶持、薪酬待遇、住房优惠、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打造群贤毕至的一流环境。